流量红利消退,90%“风口吹起的猪”将摔死!出路只有两条……

作者:新模式裂变思维  全文4877字 阅读需17分钟

这是一个快速发展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企业的新陈代谢比以往哪个时代都来得更快。有人预测在未来的10年全国都将面临行业洗牌,很多行业以及职业都将成为过去时,这不是危言耸听。

01

流量红利是如何消退的

红利,是先知先觉者与后知后觉者,看到市场机会的时间差。

流量红利,从本质上来说,来自单位获客成本的差价。

我举个例子:2005年,某商场内的服装店40平米的铺位,店面月租金6000元(假设老板自己看店不计员工支出),每月进店并实际购物的客流人数约600人,那么,它的获客成本可以估算为10元/人。

而2005年,百度竞价排名里,某款服装的点击引流是0.07元,转化率约20%。单品的获客成本,是0.35元/人。那么,这个流量红利,就是10元-0.35元=9.65元,先知先觉者就赚到了9.65元/人的流量红利。

如果是淘宝店铺,甚至只要你销量够高,连点击排名的钱都不用出。10元的流量红利都是你的。

而电子商务的卖家,还规避了开店择址不善或是选款不佳的风险。他需要的,只是联系好供货厂家、谈妥进价、并把信息发布到网络上,可谓空手套白狼,零风险、高收益!

这波红利,在2005年到2015年,逼死了绝大多数临街店铺。但到了今天,线上的获客成本在不断提升。

你想要在淘宝上获客,要么付费开直通车、淘宝客,要么就是刷单促销量。一个是直接花钱买流量,然后死磕转化率;一个是间接花钱刷销量,然后获得销量引流,继续死磕转化率。

线上的获客成本,从不花钱,到花小钱,到花大钱。直到线上的获客成本渐渐达到了10元、20元,甚至超出了店铺利润为止。

线上的获客成本,甚至远远高于线下店铺。因为不想承担店铺风险的人,太多了。导致电商数量远远超过了实体店数量。

所以,又有人开始高呼回归“新零售”,用线上+线下的方式重新引流。

流量红利在日趋激烈化。于是开始有了引流的创新大战。以公众号、微博为代表的自媒体引流……以热剧、大IP广告植入为代表的热点引流……以低价为杀手锏的拼团引流……以直播带货为特点的网红引流……

引流的手段层出不穷,但目的只有一个——降低获客成本!谁能带来更低的获客成本,谁就获得大量老板的青睐。

但只要是红利,一定会被跟风者关注,并在不断的跟风中把红利抹平。

流量红利,从2005年“第一批吃螃蟹的人”口中的物美价廉,变成了2015年后“全民抢美味”时代的昂贵鸡肋。

02

风口上的猪,90%将在红利消失后摔死!

红利期,成就的是“抓住了机会的人”,

红利期逝去,摔死的是“同等条件下没有优势的人”。

第一批死的,就是那些只赚引流钱,左手进货右手卖货,吃信息差价的“二道贩子”;

第二批死的,是那些产品本身竞争力不足,全靠电子商务赚了一波时间差的厂家。

红利逝去后,单纯靠“吃红利”发家的人,必死无疑。

竞争,终将回归到产品本身。

这时候,公司必须聚焦“爆品”——那些有竞争力的单品;必须关注现金流——你烧的钱,能不能赚回来;必须关注关键指标——你的复购率如何?必须关注管理——你的团队真的在“养活自己”吗?

优秀的公司开始搭建自己的私域流量池——如何让客户留下并产生黏性?如何让客户反复买单?如何让客户乐于分享你的产品?

很多公司纷纷从“重渠道”、“重引流”转身开始“重体验”、“重运营”。

因为引流太贵了!拉新太贵了!老顾客的满意和复购,变得空前的重要!

今天,作为老板,有三种猪必须杀!

不注重产品品质、用户体验、老顾客口碑的猪,必须杀!——不要从产品上就开始作死!

舍不得花钱拉新的猪,必须杀!——当获客成本居高不下时,千万别等着天上掉馅饼!

不懂得维护老顾客、刺激复购率的猪,必须杀!——到手的肥肉居然弃如敝履?!

03

企业的两条出路管理+创新

管理——一定会很痛苦,谁坚持下去,谁就活下去。

不要寄望于天上掉流量——流量已经市场化了,大IP植入、带货网红、直通车——大量专业的引流产业都在崛起,没有免费的流量,唯有价高者得!

产品再难做,也要死磕——产品不够好,没有转化率,高价引流就是白扔钱打水漂玩儿!

运营大于渠道——运营维护,提高复购率。每一个你挽留住的老客户,都在节省你的拉新成本。

死磕管理,把自己逼疯,把对手逼死!

创新——要么赌命、要么等死!

这个世界有无数的学习者在等着复制你,一旦他们学会了跟上了,就会有无数的跟随者涌入,挤得你动弹不得。

更可怕的是,你的对手们也在创新,他们成功时,将会凌驾在你之上,把你践踏成泥。

创新,是赌命,但也是唯一可以保证活命的方法。

创新要抓住新机会,幸运的是,这个时代,机会空前的多。

5G、人工智能、物联网、工业互联网、消费变化……都在赋予你创新的空间。

04

创新不遥远,只要肯用心

有人说,创新似乎很遥远。

但实际上,对有心人来说,一点都不遥远。只要他们能善于发现顾客的潜在需求,然后比同行们勤快一点,去满足。

打个比方:卖早点应该算是一个非常传统的行业了吧?

包子、蒸饺、馄饨、油条、豆浆、小米粥、紫米粥……几乎所有的早点摊上,都呈现着相同的东西。所以,三十多年来,我吃早点是非常随意的,因为无论在哪里吃,都还是那些东西。

而半年前,一家外卖早点改变了我的习惯,让我几乎每次早餐要点外卖时,都必然选它。

它做了三个创新:第一个是品种创新,比如包子,一般店铺都是猪肉大葱、香菇油菜或是韭菜鸡蛋等不超过5种常见馅料;而它则是开发了21种馅料。从西北的孜然羊肉、到东北的酸菜粉丝、到江南的桂花糖包,极为丰富。其口号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总有一款适合你”。

你会纳闷,准备这么多品种,成本一定会很高,管理一定会很麻烦吧?其实不然,它会用另一招“后手”,引导顾客消费——那就是“当日特价”。

第二个是促销创新,也就是刚才说到的“当日特价”。每天,它都会主推特价的荤、素、甜各一款包子,搭配两款主推的特价粥(它的粥也有7种之多)做套餐,所有主推品一律6折销售。在价格引导下,小店很容易就把顾客的购买集中到了自己想控制的范围内,集中备货。

同时,每日不同的主推款,可以让你的口味几乎不重样。且昨日主推款,在当日也会8折。既引导顾客主力消费特价款,又辅助消化昨天未售完的存量,同时以相对高的价格保证其它口味的正常供应。

不得不说,它的消费引导,控制得相当出色。

第三个是物流创新,老板没有完全依赖美团,而是采取外卖+店铺自配送+自提的方式,既支持外卖配送、也支持顾客到店自取,并承诺“3分钟后即可到店自取”且免配送费。

我不得不为这位老板点赞,他用了两个小创新,就改变了我三十多年随机吃早餐的习惯。

一个有心的老板,可以轻易干掉附近所有懒于改变的老板,而这位老板,不过23岁,刚从人大毕业!

05

产业创新,机遇丰富

当然,传统领域的改变,更多的是意识上的“软创新”。而产业上的创新,则要“硬核”得多!

No.1

拥抱5G,迎接产业创新加速新时代和4G相比,5G有很多新特点:

链接广——支持千亿设备的连接能力;

传输快——峰值速率可以达到20Gbit/s;

响应快——设备之间的信息反馈速度可以达到1ms左右。

链接广,意味着高度协同的信息服务。比如手机游戏可以万人在线对战……再比如城市的智能交通系统可以实时分析数百万辆的车流动向并作出指挥反馈;

传输快,意味着大规模的数据链接,比如超高清直播、虚拟现实数据、实时动态地图等等服务;

响应快,意味着更高精度的机器运行,比如智能汽车的传感判断、再比如无延迟的流畅互动、或者是无人机送货。

4G改变生活,5G改变社会。5G时代,这些特点必将带来产业的巨大变化,从而催生出新的商业模式和新的商业机会,这些领域都可以找到突破。

No.2

工业互联网全要素提升效率工业互联网带来的,将是包括工业生产设备、工业产业链信息网络、工业企业信用评级机构、工业品交易平台、工业金融服务网络等众多领域的创新机会。

例如:A企业可以通过工业产业链信息网络,寻找到最佳的合作伙伴B企业,并通过工业品交易平台向其下订单,同时启动订单的智能合约;与此同时,A企业,通过工业企业信用评级机构,可以为自己所下的订单提供来自该机构的担保授信;A企业向B企业下单后,工业金融服务网络可以通过A企业获得的担保授信,为B企业提供生产所需成本的金融信贷。

B企业可以在快速获得信贷并生产A企业所需的产品,大大减轻了对现金流的压力;B企业采用基于工业互联网的新型工业生产设备,可以根据A企业的需求,自动判断所需采购的原料,并自动向相关企业下单;B企业生产完成后,可通过工业品交易平台,获得产品验收并以智能合约的方式完成交易结算,杜绝三角债,信用欠佳的企业将进入黑名单失去发展机会。

而在这一整套体系的背后,需要的,则是工业互联网版本的“工业淘宝”、“工业支付宝”、“工业版芝麻信用”、“工业小额贷”。这都将催生一批服务于工业互联网的新生代企业。

这个产业机会,正在到来。

No.3

市场消费升级品质创新撬动渠道开拓消费,从来都是对人的研究。

今天的消费趋势,有两个特征:一是城市化进程加速;二是消费人群中老龄化。

在中国国家统计局的官网上,我们可以查到以下对比数据:

关于消费城市化,我们可以看两个数据:一是城乡人口,二是城乡消费。

从国家统计局的“人口——人口普查人口基本情况”显示,在从1953年到2010年的六次人口普查中,城市人口从0.77亿增长到6.66亿;农村人口从5.05亿增长到6.74亿。

城乡人口比从约1:7,缩小到约1:1。如果推算到2019年,甚至有可能已经实现反超。也就是说,城市人口将开始超越农村人口,成为中国人口的主要聚居地。

从国家统计局的“人民生活——全体及分城乡居民收支基本情况”显示,2018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26112.31元;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12124.27元。也就是说,城镇居民的消费是农村居民的两倍多。

显然,未来中国的“城市生意”总量一定是农村的2倍以上;

关于消费人群的中老龄化,我们可以看一张根据国家统计局“人口-总人口”和“人口-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的数据,做出的年出生人口统计图:

除去1959-1961年的三年自然灾害特殊影响,我们发现,中国的人口出生速度在1999年左右,快速下降到了1600万左右。事实上,即便有了“二孩政策”的鼓励,出生人口数也只是有了些微反弹,就又掉破了1600万大关,直击1500万的底线。

目前中国的绝大部分人口,都集中在里1962年-1979年,以及1979年-1999年这两波出生高潮里。而他们的年龄,折算到今天,是40-57岁和20-40岁。

所以,请别再听那些大喊“消费年轻化”的媒体胡扯了!他们只看到了爱表现、爱呼喊的年轻人的喧嚣,却没有看清到底是哪些人在不显山不露水的默默买单。

今天真正的需求主力,是中老年人,和中青年人。多考虑一下他们的消费习惯、消费特征,你就会知道,为什么聚焦于低价格的拼多多会风生水起。而所有迷信“消费年轻化”的企业,都摔进了产品误区。

相信数字依据,才能真正帮助你科学规划产品结构。

消费创新,是研究人群,然后选择你要主攻的市场、调整你目标市场的产品结构,使之不断适应主流人群的消费习惯。

拼多多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但假如我们回顾一下以往:“百团大战”的拼购狂潮也好、“聚划算”的推出也好,本质上满足的不仍是那些喜欢物美价廉的中年人么?依靠的不仍是价格战么?

哪怕是消费升级,升级的也是产品本身,而不是人群消费的态度。他们不拒绝性能更加卓越的产品,但从未放弃过一颗喜欢低价的心。

可持续竞争的唯一优势来自于超过竞争对手的创新能力。即便红利的潮水褪去,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艰难,但企业若能在变化中抓住机会,便可以释放更多的商业潜能,同样可以在行业中胜出!

2019-10-27 23:15阅读1152次